8月30日,基础医学院“红医班”学员组成的五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白沟新城开展“健康白沟·青春同行”基层医疗与慢性病防控综合实践活动。

在白沟卫生院李向宾院长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高血压宣教基地,深入了解了高血压的危害、预防方法及日常管理技巧。随后,他们赴东扬口腔医院、白沟康乐医院等地参观学习,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探讨了基层医疗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下午,五支实践小队分别奔赴村卫生室,开展社会实践,各小队在实践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形式,重点了解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慢性病管理现状和乡村医生工作状况等。同学们认真记录所见所闻,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调研报告做准备。经过此次实践,同学们纷纷表示感触颇深。
调研心得
“医路星光”团队
下午,“医路星光”团队一行抵达白沟新城小营村,在张巍医生的亲切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小营村卫生室,也走进了一段真实而温暖的基层医疗故事。
通过实地参观与深入交流,我们全面了解了该卫生室的资源配置、服务能力与实际困境。作为乡镇卫生院的重要延伸,小营村卫生室承担着周边村民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在“六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卫生室配备了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各类基本药物,从急救所需的肾上腺素、阿托品,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用药,种类齐全、管理规范。药品的储存温湿度被严格记录,定期更新与维护,体现出基层医疗工作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

让我们感触尤深的是,村民对卫生室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服务普遍信任有加,卫生室不仅承担着慢性病药物发放,还肩负起健康监测与用药指导的工作。白沟卫生院推行的家庭健康档案制度也已初见成效,真正实现了“用药有记录,健康有档案”。然而,我们也了解到,面对心梗、癌症等重大疾病,村民往往更倾向于直接转诊至上级医院,这也反映出村卫生室在重症应急处理能力和设备支持上的局限。这一现象,与当地居民长期从事皮包加工等职业所带来的特殊健康风险密切相关——劳累与特定工作环境,已成为区域性高发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与张巍医生的访谈中,一个真实发生的急救案例深深打动了我们。2024年4月,一名村民突发心源性猝死,正是张医生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为后续转诊和大医院的成功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从村卫生室到上级医院的生命接力中,他是最关键的第一棒。从他的叙述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一名优秀的基层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技术和细致的日常管理能力,更离不开强大的心理素质、迅捷的判断力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
这一次的走访,远超一次普通调研,它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医学人文课。我们不仅看到了基层医疗体系的真实运作,也看到了像张巍医生这样的守门人,如何用专业、热忱与坚守,默默守护着一方居民的健康。作为临床医学生,我们深受触动,也更加明确了未来学习的意义与方向——医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责任、温度与能力的共同成长。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实践经历,坚定初心,努力成长,未来以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星火燎原”小队
8月30日,在学院的组织下,我们“星火燎原”小队前往白沟地区开展慢性病实践调查。从集合点出发到义和庄村卫生室,一路上,我们心中充满激动以及对于走向基层的欣喜与憧憬。
不久,我们到达目的地—义和庄村。最先映入眼帘的卫生室规模并不大,几间简洁的屋子就是全部的诊疗空间。我们在与当地医生沟通中了解到当地村民的诊治记录都通过基层公共卫生系统在电脑上统一管理调查,方便村民复诊查看。各类慢性病患者的病历详细且完整,涵盖了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诊疗过程等诸多内容。
之后,我们向当地医生了解了有关慢性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管理方法。当地医生会每月按时随访,记录情况。卫生室中也摆放着有关慢性病的宣传册,当地医生也经常在随访和诊治过程中对村民进行宣讲。在随后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和认知普遍较高,慢性病情稳定。这些都离不开当地医生的辛勤付出。


最后,在当地医生的带领下,小队成员以问卷形式对村子的居民进行了有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知识及患病情况的调研,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在离开村子时,当地居民仍热情地向我们告别,喊着“欢迎下次再来。”
通过这次对白沟地区乡村慢性病的调查,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对乡村慢性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投入资金……这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慢性病的治疗和防治,离不开默默付出的基层工作者。大众对于慢性病的相关认知也在不断提升,这有利于从根源上预防慢性病,提高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最后,我们想说,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医护人员在村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老百姓家门口的保护神,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

医路乡望队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团队走进了高桥村卫生室,深入基层医疗一线,真切看到了乡村卫生所的真实图景与基层医生的坚守。54岁的周立雄医生扎根乡村30余年,以“无休”的责任与对村民的深度了解守护一方健康,这份扎根基层的执着与耐心,是基层医疗最动人的底色。
当我们问及周医生坚守乡土的初心,他的回答质朴却动人:“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是家乡选择了我留下来。”30余载行医路,困难从未缺席——有时村民对诊疗方案心存顾虑不愿配合,有时受限于表达能力无法清晰描述症状,但凭借着年复一年的驻守与走访,周医生早已将每位村民的健康状况、用药禁忌甚至家庭情况熟记于心,这份“把村民当家人”的细致,让乡村医疗有了更暖的温度。
实践途中,乡村医疗的现实困境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员缺口迟迟难以填补,新鲜血液难以持续注入;诊疗设备与技术有限,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需求尚不能完全满足;面对突发重症急症时,因缺乏急救条件而陷入的无力感,更让我们深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紧迫性。但正是这份“看见”,让我们更加坚定——基层医疗从不是“将就”的选择,而是需要用专业守护、用温度深耕的重要阵地。未来,我们会把此次实践的触动化为行动的力量:一方面积极发声,呼吁更多医疗同仁关注乡村、下沉基层,为乡村医疗注入鲜活力量;另一方面沉下心提升自身专业本领,期待有朝一日能带着所学回到基层,助力拓宽诊疗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质量、有保障的医疗服务,让健康的守护线牢牢扎根在每一寸乡村土地上。


青护白沟队
我们于8月30号先后走访了白沟卫生院、当地民办口腔医院、儿童医院以及白辛庄村卫生室。
在白沟卫生院,我们重点了解了其“六病同防”的特色理念。该院将慢性病健康宣传作为核心工作,以此打造特色门诊。白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拥有16万外来人口和6.2万本地人口,为慢性病研究与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随后,我们参观了当地一家民办口腔医院。该院内部设施完善,就诊环境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每层均设有前台便于咨询,科室分工细致,涵盖种植科、修复科、正畸科及专门的儿童口腔科。医护人员主动关怀儿童,有效缓解他们对医院的恐惧。毗邻的儿童医院同样充满人文关怀:病房采用主题设计并贴有动画壁纸,输液区配备卡通座椅,座椅上的智能屏幕可供孩子娱乐,部分沙发式座椅甚至可供躺卧。此外,该院的眼科检测设备兼具趣味性与先进性,理念较为新颖。最后,在白辛庄村卫生室,我们学习了当地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认识到中医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马大夫还建议我们积极响应国家“西医学习中医”的政策,将中医知识融入日常实践。



此次实践让我们感触颇深。尤其令人敬佩的是白沟卫生院院长的选择——作为一名外科手术医生,他放下手术刀,秉持“大医无为”的情怀,坚信“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疗”,全身心投入慢性病预防与健康宣传工作,为基层百姓的健康付出诸多努力。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红医班学生,“红医精神”不仅体现在治病救人的技术追求上,更在于扎根基层、以预防为先的责任担当。基层是健康中国的“最后一公里”,未来我们也应以专业能力与人文情怀,守护百姓健康,践行“治未病”的理念。

凡事不能太绝队
为深入了解中国乡村基层医疗卫生现状,特别是健康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团队前往大高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一线工作者交流、慰问困难群众,增强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并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医疗服务的价值与挑战。
活动伊始,我们有幸邀请到在大高村卫生所坚守岗位近38年(1987年至今)的宋福良医生为我们讲解。宋医生详细介绍了卫生所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范围、覆盖人口、常见疾病类型、药物配备以及日常运作模式。我们了解到卫生所作为村民“家门口”的健康守护站,承担着基础诊疗、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等重要职能。
宋医生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们。从1987年至今,他扎根乡土,日复一日地兢兢业业工作。尤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自己每天都坚持为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进行医疗监护。这份看似平凡却无比重要的坚持,是守护村民健康最坚实的防线,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宋医生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大高村的两户扶贫对象家庭。我们怀着关切的心情,与家庭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交谈,我们直观感受到了疾病对家庭经济和生活质量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宋医生也向我们介绍了对这类家庭的日常关怀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次实践让我们真切认识到,像宋福良医生这样的乡村医生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他们所提供的便捷、可及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尤其在应对常见病、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宣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坚守,村民的健康保障将面临巨大挑战。
大高村之行时间虽短,但收获丰厚。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艰辛与价值,切身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成果的来之不易,更被宋福良医生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所深深感动。这份经历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国情教育。它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脚踏实地,心系社会,努力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会将宋医生的坚守精神带回校园,也将持续关注乡村医疗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接触基层、了解社会的宝贵机会,让医学青年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精神。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努力成为既有精湛医术又有人文情怀的优秀医学人才。